淮南厲王長者、高祖少子也、其母故趙王張敖美人。高祖八年、從東垣過趙、一趙王獻之美人。厲王母得幸焉、有身。趙王敖弗敢內宮、為築外宮而舍之。及貫高等謀反柏人事發覺、幷逮治王、盡收捕王母兄弟美人、繫之河內。厲王母亦繫、告吏曰。「得幸上、有身。」吏以聞上、上方怒趙王、未理厲王母。厲王母弟趙兼因辟陽侯言呂后、呂后妒、弗肯白、辟陽侯不彊爭。及厲王母已生厲王、恚、卽自殺。吏奉厲王詣上、上悔、二令呂后母之、而葬厲王母眞定。眞定、厲王母之家在焉、父世縣也。三
一正義。趙、張耳所都、今郉州也。
二正義。悔不理厲王母。
三索隱。案。漢書曰「母家縣」。案。謂父祖代居眞定也。
高祖十一年(十)〔七〕月、淮南王黥布反、立子長為淮南王、王黥布故地、凡四郡。一上自將兵擊滅布、厲王遂卽位。厲王蚤失母、常附呂后、孝惠、呂后時以故得幸無患害、而常心怨辟陽侯、弗敢發。及孝文帝初卽位、淮南王自以為最親、驕蹇、數不奉法。上以親故、常寬赦之。三年、入朝。甚橫。從上入苑囿獵、與上同車、常謂上「大兄」。厲王有材力、力能扛鼎、乃往請辟陽侯。辟陽侯出見之、卽自袖鐵椎椎辟陽侯、二令從者魏敬剄之。三厲王乃馳走闕下、肉袒謝曰。「臣母不當坐趙事、其時辟陽侯力能得之呂后、弗爭、罪一也。趙王如意子母無罪、呂后殺之、辟陽侯弗爭、罪二也。呂后王諸呂、欲以危劉氏、辟陽侯弗爭、罪三也。臣謹為天下誅賊臣辟陽侯、報母之仇、謹伏闕下請罪。」孝文傷其志、為親故、弗治、赦厲王。當是時、薄太后及太子諸大臣皆憚厲王、厲王以此歸國益驕恣、不用漢法、出入稱警蹕、稱制、自為法令、擬於天子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九江、廬江、衡山、豫章也。」
二索隱。案。漢書作「𤁗金椎椎之」。案。魏公子無忌使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槌之也。
三正義。剄、古鼎反。剄謂刺頸。
六年、令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、以輂車四十乘一反谷口、二令人使閩越、匈奴。事覺、治之、使使召淮南王。淮南王至長安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大車駕馬曰輂。音己足反。」
二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谷口在長安北、故縣也、處多險阻。」 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谷口故城在雍州醴泉縣東北四十里、漢谷口縣也。」
「丞相臣張倉、典客臣馮敬、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、廷尉臣賀、備盜賊中尉臣福昧死言。淮南王長廢先帝法、不聽天子詔、居處無度、為黃屋蓋乘輿、出入擬於天子、擅為法令、不用漢法。及所置吏、以其郎中春為丞相、聚收漢諸侯人及有罪亡者、匿與居、為治家室、賜其財物爵祿田宅、爵或至關內侯、奉以二千石、一所不當得、二欲以有為。大夫但、三士五開章等七十人四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、五欲以危宗廟社稷。使開章陰告長、與謀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。開章之淮南見長、長數與坐語飲食、為家室娶婦、以二千石俸奉之。開章使人告但、已言之王。春使使報但等。吏覺知、使長安尉奇等往捕開章。長匿不予、與故中尉蕑忌六謀、殺以閉口。七為棺槨衣衾、葬之肥陵邑、八謾吏曰九『不知安在』。一〇又詳聚土、樹表其上、曰『開章死、埋此下』。及長身自賊殺無罪者一人。令吏論殺無罪者六人。為亡命棄市罪詐捕命者以除罪。一一擅罪人、罪人無告劾、繫治城旦舂以上十四人。赦免罪人、死罪十八人、城旦舂以下五十八人。賜人爵關內侯以下九十四人。前日長病、陛下憂苦之、使使者賜書、棗脯。長不欲受賜、不肯見拜使者。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、淮南吏卒擊之。陛下以淮南民貧苦、遣使者賜長帛五千匹、以賜吏卒勞苦者。長不欲受賜、謾言曰『無勞苦者』。南海民王織上書獻璧皇帝、忌擅燔其書、不以聞一三。吏請召治忌、長不遣、謾言曰『忌病』。春又請長、願入見、長怒曰『女欲離我自附漢』。長當棄市、臣請論如法。」
一集解。如淳曰。「賜亡畔來者如賜其國二千石也。」瓚曰。「奉以二千石之秩祿。」
二索隱。案。謂有罪之人不得關內侯及二千石。
三集解。張晏曰。「大夫、姓也。上云『男子但』、明其姓大夫也。」瓚曰。「官為大夫、名但者也。」 索隱。張揖曰大夫姓、非也。案。上云「男子但」、此云「大夫但」及「士伍開章」、則知大夫是官也。
四集解。如淳曰。「律『有罪失官爵稱士五』者也。開章、名。」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棘蒲侯柴武以文帝後元年卒、謚剛。嗣子謀反、不得置後、國除。」
六索隱。蕑、姓也、音姦。嚴助傳則作「閒忌」、亦同音姦。
七正義。謀殺開章、以閉絕謀反之口也。
八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肥陵故縣在壽州安豐縣東六十里、在故六城東北百餘里。」
九索隱。上音慢。慢、誑也。
一〇索隱。按。實葬肥陵、誑云不知處。肥陵、地名、在肥水之上也。
一一集解。晉灼曰。「亡命者當棄市、而王藏之、詐捕不命者而言命、以脫命者之罪。」
一二集解。文穎曰。「忌、蕑忌。」
制曰。「朕不忍致法於王、其與列侯二千石議。」
「臣倉、臣敬、臣逸、臣福、臣賀昧死言。臣謹與列侯吏二千石臣嬰等四十三人議、皆曰『長不奉法度、不聽天子詔、乃陰聚徒黨及謀反者、厚養亡命、欲以有為』。臣等議論如法。」
制曰。「朕不忍致法於王、其赦長死罪、廢勿王。」
「臣倉等昧死言。長有大死罪、陛下不忍致法、幸赦、廢勿王。臣請處蜀郡嚴道邛郵、一遣其子母從居、二縣為築蓋家室、皆廩食給薪菜鹽豉炊食器席蓐。臣等昧死請、請布告天下。」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嚴道有邛僰九折阪、又有郵置。」駰案。張晏曰「嚴道、蜀郡縣」。 索隱。按。嚴道、蜀郡之縣也。縣有蠻夷曰道。嚴道有邛萊山、有郵置、故曰「嚴道邛郵」也。
二索隱。案。樂產云「妾媵之有子者從去也」。
制曰。「計食長給肉日五斤、酒二斗。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從居。他可。」一
一索隱。按。謂他事可其制也。
盡誅所與謀者。於是乃遣淮南王、載以輜車、令縣以次傳。是時袁盎諫上曰。「上素驕淮南王、弗為置嚴傅相、以故至此。且淮南王為人剛、今暴摧折之。臣恐卒逢霧露病死。陛下為有殺弟之名、柰何。」上曰。「吾特苦之耳、今復之。」縣傳淮南王者皆不敢發車封。一淮南王乃謂侍者曰。「誰謂乃公勇者。二吾安能勇。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。人生一世閒、安能邑邑如此。」乃不食死。至雍、三雍令發封、以死聞。上哭甚悲、謂袁盎曰。「吾不聽公言、卒亡淮南王。」盎曰。「不可柰何、願陛下自寬。」上曰。「為之柰何。」盎曰。「獨斬丞相、御史以謝天下乃可。」四上卽令丞相、御史逮考諸縣傳送淮南王不發封餽侍者、皆弃市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於雍、守冢三十戶。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檻車有檻封也。」
二索隱。乃、汝也。汝公、淮南王自謂也。
三正義。今岐州雍縣也。
四索隱。案。劉氏云「袁盎此言亦大過也」。
孝文八年、上憐淮南王、淮南王有子四人、皆七八歲、乃封子安為阜陵侯、子勃為安陽侯、子賜為陽周侯、子良為東成侯。
孝文十二年、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。「一尺布、尚可縫。一斗粟、尚可舂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。」一上聞之、乃歎曰。「堯舜放逐骨肉、二周公殺管蔡、天下稱聖。何者。不以私害公。天下豈以我為貪淮南王地邪。」乃徙城陽王王淮南故地、三而追尊謚淮南王為厲王、四置園復如諸侯儀。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尺布斗粟猶尚不棄、況於兄弟而更相逐乎。」瓚曰。「一尺布尚可縫而共衣、一斗粟尚可舂而共食也、況以天下之廣而不能相容。」
二正義。帝系云堯、黃帝之後。舜、顓頊之後。四凶之內、有承黃帝、顓頊者、而堯舜竄之、故放逐骨肉耳。四凶者、共工、三苗、伯鯀及驩兜、皆堯舜之同姓、故云骨肉也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景王章之子。」
四正義。謚法云。「暴慢無親曰厲。」
孝文十六年、徙淮南王喜一復故城陽。上憐淮南厲王廢法不軌、自使失國蚤死、乃立其三子。阜陵侯安為淮南王、安陽侯勃為衡山王、陽周侯賜為廬江王、皆復得厲王時地、參分之。東城侯良前薨、無後也。
一索隱。故城陽景王之子也。
孝景三年、吳楚七國反、吳使者至淮南、淮南王欲發兵應之。其相曰。「大王必欲發兵應吳、臣願為將。」王乃屬相兵。淮南相已將兵、因城守、不聽王而為漢。漢亦使曲城侯一將兵救淮南。淮南以故得完。吳使者至廬江、廬江王弗應、而往來使越。吳使者至衡山、衡山王堅守無二心。孝景四年、吳楚已破、衡山王朝、上以為貞信、乃勞苦之曰。「南方卑溼。」徙衡山王王濟北、所以褒之。及薨、遂賜謚為貞王。廬江王邊越、數使使相交、故徙為衡山王、王江北。淮南王如故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曲城侯姓蟲名捷、其父名逢、高祖功臣。」
淮南王安為人好讀書鼓琴、不喜弋獵狗馬馳騁、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、流譽天下。時時怨望厲王死、時欲畔逆、未有因也。及建元二年、淮南王入朝。素善武安侯、武安侯時為太尉、乃逆王霸上、與王語曰。「方今上無太子、大王親高皇帝孫、一行仁義、天下莫不聞。卽宮車一日晏駕、非大王當誰立者。」淮南王大喜、厚遺武安侯金財物。陰結賓客、二拊循百姓、為畔逆事。建元六年、彗星見、淮南王心怪之。或說王曰。「先吳軍起時、彗星出長數尺、然尚流血千里。今彗星長竟天、天下兵當大起。」王心以為上無太子、天下有變、諸侯並爭、愈益治器械攻戰具、積金錢賂遺郡國諸侯游士奇材。諸辨士為方略者、妄作妖言、諂諛王、王喜、多賜金錢、而謀反滋甚。
一正義。漢書云。「武帝以安屬為諸父。」
二索隱。淮南要略云安養士數千、高才者八人、蘇非、李尚、左吳、陳由、伍被、毛周、雷被、晉昌、號曰「八公」也。
淮南王有女陵、慧、有口辯。王愛陵、常多予金錢、為中詗一長安、約結上左右。元朔三年、上賜淮南王几杖、不朝。淮南王王后荼、王愛幸之。王后生太子遷、遷取王皇太后外孫修成君女為妃。二王謀為反具、畏太子妃知而內泄事、乃與太子謀、令詐弗愛、三月不同席。王乃詳為怒太子、閉太子使與妃同內三月、太子終不近妃。妃求去、王乃上書謝歸去之。王后荼、太子遷及女陵得愛幸王、擅國權、侵奪民田宅、妄致繫人。三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詗、伺候采察之名也。音空政反。安平侯鄂千秋玄孫伯與淮南王女陵通而中絕、又遺淮南王書稱臣盡力、故棄市。」 索隱。鄧展曰。「詗、捕也。」徐廣曰。「伺候探察之名。」孟康曰。「詗音偵。西方人以反閒為偵。」劉氏及包愷並音丑政反。服虔云。「偵、候也。」
二集解。應劭曰。「王太后先適金氏女也。」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云『毆擊』。」
元朔五年、太子學用劍、自以為人莫及、聞郎中雷被巧、一乃召與戲。被一再辭讓、二誤中太子。太子怒、被恐。此時有欲從軍者輒詣京師、被卽願奮擊匈奴。太子遷數惡被於王、王使郎中令斥免、欲以禁後、三被遂亡至長安、上書自明。詔下其事廷尉、河南。四河南治、逮淮南太子、五王、王后計欲無遣太子、遂發兵反、計猶豫、十餘日未定。會有詔、卽訊太子。六當是時、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逮不遣、七劾不敬。王以請相、相弗聽。王使人上書告相、事下廷尉治。蹤跡連王、王使人候伺漢公卿、公卿請逮捕治王。王恐事發、太子遷謀曰。「漢使卽逮王、王令人衣衞士衣、持戟居庭中、王旁有非是、則刺殺之、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、乃舉兵、未晚。」是時上不許公卿請、而遣漢中尉宏八卽訊驗王。王聞漢使來、卽如太子謀計。漢中尉至、王視其顏色和、訊王以斥雷被事耳、王自度無何、九不發。中尉還、以聞。公卿治者曰。「淮南王安擁閼奮擊匈奴者雷被等、廢格明詔、一〇當棄市。」詔弗許。公卿請廢勿王、詔弗許。公卿請削五縣、詔削二縣。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、罰以削地。中尉入淮南界、宣言赦王。王初聞漢公卿請誅之、未知得削地、聞漢使來、恐其捕之、乃與太子謀刺之如前計。及中尉至、卽賀王、王以故不發。其後自傷曰。「吾行仁義見削、甚恥之。」然淮南王削地之後、其為反謀益甚。諸使道從長安來、一一為妄妖言、言上無男、漢不治、卽喜。卽言漢廷治、有男、王怒、以為妄言、非也。
一索隱。案。巧、言善用劍也。
二索隱。樂產云。「初一讓、至二讓、後遂不讓、故云一再讓而誤中。」
三正義。言屛斥免郎中令官、而令後人不敢效也。
四正義。雷被告章下廷尉及河南共治之。
五正義。逮謂追赴河南也。
六索隱。案。樂產云「卽、就也。訊、問也。就淮南案之、不逮詣河南也」。
七集解。如淳曰。「丞主刑獄囚徒、丞順王意、不遣太子應逮書。」
八索隱。案。百官表姓殷也。
九集解。如淳曰。「無何罪。」
一〇索隱。崔浩云。「詔書募擊匈奴、而雍遏應募者、漢律所謂廢格。」案。如淳注梁孝王傳云「緒閣、不行也。音各也」。
一一索隱。道長安來。如淳曰。「道猶言路。由長安來。」姚承云。「道、或作『從』。」
王日夜與伍被、一左吳等案輿地圖、二部署兵所從入。王曰。「上無太子、宮車卽晏駕、廷臣必徵膠東王、不卽常山王三、諸侯並爭、吾可以無備乎。且吾高祖孫、親行仁義、陛下遇我厚、吾能忍之。萬世之後、吾寧能北面臣事豎子乎。」
一集解。漢書曰。「伍被、楚人。或言其先伍子胥後。」
二集解。蘇林曰。「輿猶盡載之意。」 索隱。按。志林云「輿地圖漢家所畫、非出遠古也」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皆景帝子也。」
王坐東宮、召伍被與謀、曰。「將軍上。」被悵然曰。「上寬赦大王、王復安得此亡國之語乎。臣聞子胥諫吳王、吳王不用、乃曰『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』。今臣亦見宮中生荆棘、露霑衣也。」王怒、繫伍被父母、囚之三月。復召曰。「將軍許寡人乎。」被曰。「不、直來為大王畫耳。臣聞聰者聽於無聲、明者見於未形、故聖人萬舉萬全。昔文王一動而功顯于千世、列為三代、此所謂因天心以動作者也、故海內不期而隨。此千歲之可見者。夫百年之秦、近世之吳楚、亦足以喻國家之存亡矣。臣不敢避子胥之誅、願大王毋為吳王之聽。昔秦絕聖人之道、殺術士、燔詩書、棄禮義、尚詐力、任刑罰、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。當是之時、男子疾耕不足於糟糠、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。遣蒙恬築長城、東西數千里、暴兵露師常數十萬、死者不可勝數、僵尸千里、流血頃畝、百姓力竭、欲為亂者十家而五。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、還為偽辭曰。『臣見海中大神、言曰。「汝西皇之使邪。」臣答曰。「然。」「汝何求。」曰。「願請延年益壽藥。」神曰。「汝秦王之禮薄、得觀而不得取。」卽從臣東南至蓬萊山、見芝成宮闕、有使者銅色而龍形、光上照天。於是臣再拜問曰。「宜何資以獻。」海神曰。「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一與百工之事、卽得之矣。」』秦皇帝大說、遣振男女三千人、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。徐福得平原廣澤、止王不來。二於是百姓悲痛相思、欲為亂者十家而六。又使尉佗踰五嶺攻百越。尉佗知中國勞極、止王不來、使人上書、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、以為士卒衣補。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。於是百姓離心瓦解、欲為亂者十家而七。客謂高皇帝曰。『時可矣。』高皇帝曰。『待之、聖人當起東南閒。』不一年、陳勝吳廣發矣。高皇始於豐沛、一倡天下不期而響應者不可勝數也。此所謂蹈瑕候閒、因秦之亡而動者也。百姓願之、若旱之望雨、故起於行陳之中而立為天子、功高三王、德傳無窮。今大王見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、獨不觀近世之吳楚乎。夫吳王賜號為劉氏祭酒、三復不朝、王四郡之衆、地方數千里、內鑄消銅以為錢、東煮海水以為鹽、上取江陵木以為船、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、國富民衆。行珠玉金帛賂諸侯宗室大臣、獨竇氏不與。計定謀成、舉兵而西。破於大梁、敗於狐父、四奔走而東、至於丹徒、越人禽之、身死絕祀、為天下笑。夫以吳越之衆不能成功者何。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。方今大王之兵衆不能十分吳楚之一、天下安寧有萬倍於秦之時、願大王從臣之計。大王不從臣之計、今見大王事必不成而語先泄也。臣聞微子過故國而悲、於是作麥秀之歌、是痛紂之不用王子比干也。故孟子曰『紂貴為天子、死曾不若匹夫』。是紂先自絕於天下久矣、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。今臣亦竊悲大王弃千乘之君、必且賜絕命之書、為羣臣先、死於東宮也。」五於是(王)氣怨結而不揚、涕滿匡而橫流、卽起、歷階而去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西京賦曰『振子萬童』。」駰案。薛綜曰「振子、童男女」。
二正義。括地志云。「亶州在東海中、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、遂止此州。其後復有數洲萬家、其上人有至會稽市易者。」闕文。
三集解。應劭曰。「禮『飲酒必祭、示有先也』、故稱祭酒、尊也。」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梁碭之閒。」
五集解。如淳曰。「王時所居也。」
王有孽子不害、最長、王弗愛、王、王后、太子皆不以為子兄數。一不害有子建、材高有氣、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。二又怨時諸侯皆得分子弟為侯、而淮南獨二子、一為太子、建父獨不得為侯。建陰結交、欲告敗太子、以其父代之。太子知之、數捕繫而榜笞建。建具知太子之謀欲殺漢中尉、卽使所善壽春莊芷三以元朔六年上書於天子曰。「毒藥苦於口利於病、忠言逆於耳利於行。今淮南王孫建、材能高、淮南王王后荼、荼子太子遷常疾害建。建父不害無罪、擅數捕繫、欲殺之。今建在、可徵問、具知淮南陰事。」書聞、上以其事下廷尉、廷尉下河南治。是時故辟陽侯孫審卿善丞相公孫弘、怨淮南厲王殺其大父、乃深購淮南事於弘、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謀、深窮治其獄。河南治建、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。淮南王患之、欲發、問伍被曰。「漢廷治亂。」伍被曰。「天下治。」王意不說、謂伍被曰。「公何以言天下治也。」被曰。「被竊觀朝廷之政、君臣之義、父子之親、夫婦之別、長幼之序、皆得其理、上之舉錯遵古之道、風俗紀綱未有所缺也。重裝富賈、周流天下、道無不通、故交易之道行。南越賓服、羌僰入獻、東甌入降、廣長榆、四開朔方、匈奴折翅傷翼、失援不振。雖未及古太平之時、然猶為治也。」王怒、被謝死罪。王又謂被曰。「山東卽有兵、漢必使大將軍將而制山東、公以為大將軍何如人也。」被曰。「被所善者黃義、從大將軍擊匈奴、還、告被曰。『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、於士卒有恩、衆皆樂為之用。騎上下山若蜚、材幹絕人。』被以為材能如此、數將習兵、未易當也。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、言大將軍號令明、當敵勇敢、常為士卒先。休舍、穿井未通、須士卒盡得水、乃敢飲。軍罷、卒盡已度河、乃度。皇太后所賜金帛、盡以賜軍吏。雖古名將弗過也。」王默然。
一集解。如淳曰。「不以為子兄秩數。」
二集解。服虔曰。「不省錄著兄弟數中。」
三索隱。漢書作「嚴正」也。
四集解。如淳曰。「廣謂拓大之也。長榆、塞名、王恢所謂『樹榆為塞』。」
淮南王見建已徵治、恐國陰事且覺、欲發、被又以為難、乃復問被曰。「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也。」被曰。「以為非也。吳王至富貴也、舉事不當、身死丹徒、頭足異處、子孫無遺一類。臣聞吳王悔之甚。願王孰慮之、無為吳王之所悔。」王曰。「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。二且吳何知反、三漢將一日過成皋者四十餘人。四今我令樓緩五先要成皋之口、六周被下潁川兵塞轘轅、伊闕之道、七陳定發南陽兵守武關。八河南太守獨有雒陽耳、何足憂。然此北尚有臨晉關、河東、上黨與河內、趙國。人言曰『絕成皋之口、天下不通』。據三川之險、九招山東之兵、舉事如此、公以為何如。」被曰。「臣見其禍、未見其福也。」王曰。「左吳、趙賢、朱驕如皆以為有福、什事九成、公獨以為有禍無福、何也。」被曰。「大王之羣臣近幸素能使衆者、皆前繫詔獄、餘無可用者。」王曰。「陳勝、吳廣無立錐之地、千人之聚、起於大澤、奮臂大呼而天下響應、西至於戲而兵百二十萬。今吾國雖小、然而勝兵者可得十餘萬、非直適戍之衆、鐖鑿一〇棘矜也、公何以言有禍無福。」被曰。「往者秦為無道、殘賊天下。興萬乘之駕、作阿房之宮、收太半之賦、發閭左之戍、一一父不寧子、兄不便弟、政苛刑峻、天下熬然若焦、一二民皆引領而望、傾耳而聽、悲號仰天、叩心而怨上、故陳勝大呼、天下響應。當今陛下臨制天下、一齊海內、汎愛蒸庶、布德施惠。口雖未言、聲疾雷霆、令雖未出、化馳如神、心有所懷、威動萬里、下之應上、猶影響也。而大將軍材能不特章邯、楊熊也。大王以陳勝、吳廣諭之、被以為過矣。」王曰。「苟如公言、不可徼幸邪。」被曰。「被有愚計。」王曰。「柰何。」被曰。「當今諸侯無異心、百姓無怨氣。朔方之郡田地廣、水草美、民徙者不足以實其地。臣之愚計、可偽為丞相御史請書、徙郡國豪桀任俠及有耐罪以上、一三赦令除其罪、產五十萬以上者、皆徙其家屬朔方之郡、益發甲卒、急其會日。又偽為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詔獄(逮)書、〔逮〕諸侯太子幸臣。一四如此則民怨、諸侯懼、卽使辯武一五隨而說之、儻可徼幸什得一乎。」王曰。「此可也。雖然、吾以為不至若此。」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宮、作皇帝璽、丞相、御史、大將軍、軍吏、中二千石、都官令、丞印、及旁近郡太守、都尉印、漢使節法冠、一六欲如伍被計。使人偽得罪而西、一七事大將軍、丞相。一日發兵、一八使人卽刺殺大將軍靑、而說丞相下之、如發蒙耳。一九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��』、音寂笑反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本無此『言』字。」駰案。張晏曰「不成則死、一計耳」。瓚曰「或有一言之交、以死報之矣」。
三集解。瓚曰。「言吳王不知舉兵反。」 索隱。案。知猶解。
四集解。如淳曰。「言吳不塞成皋口、而令漢將得出之。」
五集解。漢書直云「緩」、無「樓」字。樓緩乃六國時人、疑此後人所益也。李奇曰。「緩、似人姓名。」韋昭曰。「淮南臣名。」
六正義。成皋故城在河南(澠)〔汜〕水縣東南二里。
七正義。轘轅故關在河南緱氏縣南四十里。伊闕故關在河南縣南十九里。
八正義。故武關在商州商洛縣東九十里。春秋時。闕文。
九正義。卽成皋關也。
一〇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大鐮謂之剴、音五哀反。或是鐖乎。」 索隱。劉氏音上吾裏反、下自洛反。又鐖、鄒音機也。注「大鐮謂之剴」、鐮音廉、剴音五哀反。
一一正義。閭左邊不役之民、秦則役之也。
一二索隱。若燋。音卽消反。
一三集解。應劭曰。「輕罪不至於髡、完其耏鬢、故曰耏。古『耏』字從『彡』、髮膚之意。杜林以為法度之字皆從『寸』、後改如是。耐音若能。」如淳曰。「律『耐為司寇、耐為鬼薪、白粲』。耐猶任也。」蘇林曰。「一歲為罰作、二歲刑已上為耐。耐、能任其罪。」孫守真按。能耐、同義複詞·同音通假·同音連綿詞。
一四集解。晉灼曰。「百官表宗正有左右都司空、上林有水司空、皆主囚徒官也。」
一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淮南人名士曰武。」
一六集解。蔡邕曰。「法冠、楚王冠也。秦滅楚、以其君冠賜御史。」 索隱。崔浩云。「一名獬廌冠。」按。蔡邕云「楚王冠也。秦滅楚、以其君冠賜御史」者也。
一七集解。蘇林曰。「詐作罪人而西也。」
一八集解。如淳曰。「發淮南兵也。」 索隱。崔浩云。「一日猶一朝、卒然無定時也。」
一九集解。如淳曰。「以物蒙覆其頭、而為發去、其人欲之耳。」韋昭曰。「如蒙巾、發之甚易。」
王欲發國中兵、恐其相、二千石不聽。王乃與伍被謀、先殺相、二千石。偽失火宮中、相、二千石救火、至卽殺之。計未決、又欲令人衣求盜衣、一持羽檄、從東方來、呼曰「南越兵入界」、欲因以發兵。乃使人至廬江、會稽為求盜、未發。王問伍被曰。「吾舉兵西鄕、諸侯必有應我者。卽無應、柰何。」被曰。「南收衡山以擊廬江、有尋陽之船、守下雉之城、二結九江之浦、絕豫章之口三、彊弩臨江而守、以禁南郡之下、東收江都、會稽、四南通勁越、屈彊江淮閒、猶可得延歲月之壽。」王曰。「善、無以易此。急則走越耳。」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卒衣也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在江夏。」駰案。蘇林曰「下雉、縣名。」 索隱。雉音徐爾反。案。縣名、在江夏。
三正義。卽彭蠡湖口、北流出大江者。
四正義。江都、揚州也。會稽、蘇州也。
於是廷尉以王孫建辭連淮南王太子遷聞。上遣廷尉監因拜淮南中尉、逮捕太子。至淮南、淮南王聞、與太子謀召相、二千石、欲殺而發兵。召相、相至。內史以出為解。中尉曰。「臣受詔使、不得見王。」王念獨殺相而內史中尉不來、無益也、卽罷相。王猶豫、計未決。太子念所坐者謀刺漢中尉、所與謀者已死、以為口絕、乃謂王曰。「羣臣可用者皆前繫、今無足與舉事者。王以非時發、恐無功、臣願會逮。」王亦偷欲休、一卽許太子。太子卽自剄、不殊。二伍被自詣吏、因告與淮南王謀反、反蹤跡具如此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偷、苟且也。」
二集解。晉灼曰。「不殊、不死。」
吏因捕太子、王后、圍王宮、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、索得反具以聞。上下公卿治、所連引與淮南王謀反列侯二千石豪傑數千人、皆以罪輕重受誅。衡山王賜、淮南王弟也、當坐收、有司請逮捕衡山王。天子曰。「諸侯各以其國為本、不當相坐。與諸侯王列侯會肄丞相諸侯議。」一趙王彭祖、列侯臣讓等四十三人議、皆曰。「淮南王安甚大逆無道、謀反明白、當伏誅。」膠西王臣端議曰。「淮南王安廢法行邪、懷詐偽心、以亂天下、熒惑百姓、倍畔宗廟、妄作妖言。春秋曰『臣無將、將而誅』。安罪重於將、謀反形已定。臣端所見其書節印圖及他逆無道事驗明白、甚大逆無道、當伏其法。而論國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、二宗室近幸臣不在法中者、不能相敎、當皆免官削爵為士伍、毋得宦為吏。其非吏、他贖死金二斤八兩。三以章臣安之罪、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、毋敢復有邪僻倍畔之意。」丞相弘、廷尉湯等以聞、天子使宗正以符節治王。未至、淮南王安自剄殺。四王后荼、太子遷諸所與謀反者皆族。天子以伍被雅辭多引漢之美、欲勿誅。廷尉湯曰。「被首為王畫反謀、被罪無赦。」遂誅被。國除為九江郡。五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詣都座就丞相共議也。」 索隱。會肄丞相者。案。肄、習也、音異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比吏而非眞。」
三集解。蘇林曰。「非吏、故曰他。」
四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卽位凡四十二年、元狩元年十月死。」
五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又為六安國、以陳縣為都。」
衡山王賜、王后乘舒一生子三人、長男爽為太子、次男孝、次女無采。又姬徐來生子男女四人、美人厥姬生子二人。衡山王、淮南王兄弟相責望禮節、閒不相能。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為畔逆反具、亦心結賓客以應之、恐為所幷。
一正義。衡山王后名也。
元光六年、衡山王入朝、其謁者衞慶有方術、欲上書事天子、王怒、故劾慶死罪、彊榜服之。衡山內史以為非是、卻其獄。王使人上書告內史、內史治、言王不直。王又數侵奪人田、壞人冢以為田。有司請逮治衡山王。天子不許、為置吏二百石以上。一衡山王以此恚、與奚慈、張廣昌謀、求能為兵法候星氣者、日夜從容王密謀反事。二
一集解。如淳曰。「漢儀注吏四百石以下、自調除國中、今王惡、天子皆為置之。」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密、豫作計校。」
王后乘舒死、立徐來為王后。厥姬俱幸。兩人相妒、厥姬乃惡王后徐來於太子曰。「徐來使婢蠱道殺太子母。」太子心怨徐來。徐來兄至衡山、太子與飲、以刃刺傷王后兄。王后怨怒、數毀惡太子於王。太子女弟無采、嫁棄歸、與奴姦、又與客姦。太子數讓無采、無采怒、不與太子通。王后聞之、卽善遇無采。無采及中兄孝少失母、附王后、王后以計愛之、與共毀太子、王以故數擊笞太子。元朔四年中、人有賊傷王后假母者、一王疑太子使人傷之、笞太子。後王病、太子時稱病不侍。孝、王后、無采惡太子。「太子實不病、自言病、有喜色。」王大怒、欲廢太子、立其弟孝。王后知王決廢太子、又欲幷廢孝。王后有侍者、善舞、王幸之、王后欲令侍者與孝亂以汙之、欲幷廢兄弟而立其子廣代太子。太子爽知之、念后數惡己無已時、欲與亂以止其口。王后飲、太子前為壽、因據王后股、求與王后臥。王后怒、以告王。王乃召、欲縛而笞之。太子知王常欲廢己立其弟孝、乃謂王曰。「孝與王御者姦、無采與奴姦、王彊食、請上書。」卽倍王去。王使人止之、莫能禁、乃自駕追捕太子。太子妄惡言、王械繫太子宮中。孝日益親幸。王奇孝材能、乃佩之王印、號曰將軍、令居外宅、多給金錢、招致賓客。賓客來者、微知淮南、衡山有逆計、日夜從容勸之。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救赫、二陳喜作輣車鏃矢三、刻天子璽、將相軍吏印。王日夜求壯士如周丘等、數稱引吳楚反時計畫、以約束。衡山王非敢效淮南王求卽天子位、畏淮南起幷其國、以為淮南已西、發兵定江淮之閒而有之、望如是。
一集解。漢書音義曰。「傅母屬。」
二索隱。救、漢書作「枚」。劉向別錄云「易家有救氏注」也。
三集解。徐廣曰。「輣車、戰車也、音扶萌反。」
元朔五年秋、衡山王當朝、(六年)過淮南、淮南王乃昆弟語、除前卻、約束反具。衡山王卽上書謝病、上賜書不朝。
元朔六年中、衡山王使人上書請廢太子爽、立孝為太子。爽聞、卽使所善白嬴一之長安上書、言孝作輣車鏃矢、與王御者姦、欲以敗孝。白嬴至長安、未及上書、吏捕嬴、以淮南事繫。王聞爽使白嬴上書、恐言國陰事、卽上書反告太子爽所為不道棄市罪事。事下沛郡治。元(朔七)〔狩元〕年冬、有司公卿下沛郡求捕所與淮南謀反者未得、得陳喜於衡山王子孝家。吏劾孝首匿喜。孝以為陳喜雅數與王計謀反、恐其發之、聞律先自告除其罪、又疑太子使白嬴上書發其事、卽先自告、告所與謀反者救赫、陳喜等。廷尉治驗、公卿請逮捕衡山王治之。天子曰。「勿捕。」遣中尉安、二大行息三卽問王、王具以情實對。吏皆圍王宮而守之。中尉大行還、以聞、公卿請遣宗正、大行與沛郡雜治王。王聞、卽自剄殺。孝先自告反、除其罪。坐與王御婢姦、棄市。王后徐來亦坐蠱殺前王后乘舒、及太子爽坐王告不孝、皆弃市。諸與衡山王謀反者皆族。國除為衡山郡。
一索隱。音盈、人姓名也。
二索隱。案。漢書表司馬安也。
三索隱。案。漢書表李息也。
太史公曰。詩之所謂「戎狄是膺、荆舒是懲」、信哉是言也。淮南、衡山親為骨肉、疆土千里、列為諸侯、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、而專挾邪僻之計、謀為畔逆、仍父子再亡國、各不終其身、為天下笑。此非獨王過也、亦其俗薄、臣下漸靡使然也。夫荆楚僄勇輕悍、好作亂、乃自古記之矣。
索隱述贊。淮南多橫、舉事非正。天子寬仁、其過不更。轞車致禍、斗粟成詠。王安好學、女陵作詗。兄弟不和、傾國殞命。